女高中生自慰免费观看唯美清纯,欧洲婷婷av一区免费看,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陜西頻道>>文化

茶馬古道尋茶香

——陜甘茶馬古道探源

本報記者 陳嘉
2021年09月07日11:31 | 來源:陜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茶馬古道尋茶香

茶山。

北五省會館內的壁畫。本報記者 陳嘉攝

從張騫“鑿空之旅”開啟絲綢之路上的商業繁華,到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推進的民族融合,商貿在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地區交往中最具互惠性質,也最為廣泛。大宗貿易除了絲綢、金銀、瓷器等外,茶葉始終未曾缺席。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這是明代文學家湯顯祖《茶馬》中的一句詩,所描述的正是“茶馬互市”背景下,中原王朝以茶易馬,邊疆少數民族以馬換茶,通過貿易交往,中原王朝實現穩定邊陲、鞏固政權的目的。從唐宋到明清,朝代更迭、跨越千年,“茶馬互市”的規模在擴大,而這條流通通道則被后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名字——茶馬古道。

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并非指特定某一條明確的道路,是進行茶馬貿易的道路總稱,涵蓋了陜、滇、甘、藏等地區。我們通常所說的茶馬古道主要有3條主道:分別是滇藏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和陜甘茶馬古道。其中,陜甘茶馬古道則被部分專家認定為是最早進行茶馬貿易的古道,時間跨度從唐宋直至新中國成立。而在這延續千年的貿易往來中擔當重要角色的茶葉,不僅是主要貿易物資,更成為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如今,人們再次尋古探幽,商賈往來的足跡與茶葉的清香都能在沿線斑駁的遺痕中尋覓到。

1 緣起茶山 北上西行

或許當第一批滿載茶葉的馬隊到達拉薩的時候,人們未曾料到,這來自內陸茶山、散發清香的樹葉,竟然能如此深刻地改變著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甚至政治的走向。

同樣,世代生活在大巴山地區種茶為生的山民也不曾想到,與他們世代相伴的茶將在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格局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看,茶馬古道的歷史何嘗不是一部茶葉貿易史、民族交流史……然而,歷史為什么選擇了茶葉,使其成為這場貿易的主角?

紫陽文化學者曾曉勤告訴記者,因為自古以來西北少數民族長期食用牛羊肉、奶酪,長此以往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明史》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而茶葉只能在北緯30°左右的地區生長,對于高寒地帶的人而言,貿易是獲取茶葉的最佳方式。

毫無疑問,中國是茶的故鄉。而作為陜甘茶馬古道源頭的紫陽,則是我們探源歷史不容忽略的重要站點。古時,紫陽尚屬于巴國,而紫陽茶區(今紫陽、西鄉、鎮巴、嵐皋,四川萬源、宣漢,重慶城口等)所產茶葉已經成為向周天子納貢的貢品,這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著記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茶、蜜……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

到了唐代,茶葉納入國家征稅體系,推行“榷茶制”。茶葉的流通形態有官茶、商茶、貢茶3種。貢茶雖然產量不大,但是品質卻是最好的。紫陽茶區作為靠近長安最近的產茶地、府、州以土貢“茶芽”向朝廷進貢。

到了宋代,邊境的動蕩需要以茶葉換戰馬,紫陽茶被列為官茶正式參與了以茶易馬。《宋史》記載:“元豐八年陜西置買茶場332處,京西南路金州場六。”不僅如此,朝廷還在紫陽茶區設立了茶課司和茶馬使,隸屬于利州路成都茶馬大提舉,征收的茶葉在宕昌、峰跌峽、文州進行易馬貿易。

明代,紫陽茶區的茶葉擔負起了構筑西北邊陲藩籬的重任,茶葉的政治屬性變得更加重要。朝廷為“納馬易茶”制作了“金牌信符”,印制了茶引、茶由,設置了茶馬御史、茶馬司正副史等官職,建立了茶馬司、茶倉、批驗所、轉運所,形成了完備的茶馬管理運行系統,并記錄紫陽茶區的數量和面積。

至此,茶馬貿易具有了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互換、買賣成為一種規范化的官方行為。而以紫陽毛尖為代表的“陜青”茶,自此在西北各民族兄弟中留下深刻印象。隨著時代變遷,區域行政劃分早已發生了數次改變,紫陽茶作為山南茶區最知名的代表,仍然是市場的寵兒。每到清明前后,茶山不僅多了茶人的身影,遠道而來的客商更是絡繹不絕。匆忙中站在茶山,呷一口香茗,殊不知,這清醇已經飄過千年。

2 大地留痕 商亦有道

據曾曉勤介紹,陜甘茶馬古道的主要路線為:經紫陽、漢陰、石泉到西鄉,再過洋縣、城固、漢中、略陽進入甘肅徽縣,然后從古河州(臨夏)出境。盡管時過境遷,但是今天在位于紫陽境內的瓦房店、紅椿鎮尚壩村等地依然可以找到茶馬古道的歷史遺跡。

沿著漢江溯流而上,可以看到漢江最大的支流——任河。沿任河坐落著的小鎮名曰瓦房店,是明清時期伴隨茶馬貿易而興的商業小鎮。而最能代表小鎮的商業符號則是會館。

秋雨過后,任河碧水,如翡翠玉帶般環繞群山,瓦房店會館群靜靜矗立。整個會館群由北五省會館、武昌會館、江西會館、黃州會館、四川會館等組成,保存較為完好的則是北五省會館(川陜會館)。步入會館,兩株逾百年樹齡的金桂,枝繁葉茂,亭亭如蓋。與之相對的則是雕琢精美的漢劇戲臺,重檐翹角、浮雕鎏金,在茂盛的桂葉掩映下,每一幀畫面都成了風景。盡管瓦房店早已沒有了昔日商貿流通時的景象,但是古樹、古宅、古鎮的交相輝映,身處其中,能讓人在靜謐處觸摸繁華,展開一段與歷史的跨時空對話。

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柱上篆刻的楹聯:“兩道蠶眉鎖定漢家社稷,一雙鳳眼勘破曹氏奸雄。”稍知三國歷史的人便可辨出這里供奉的是三國名將關羽,而他同樣也是天下商賈共同信奉的神靈。進入會館正廳,北、東、西三面墻壁上是取材三國歷史內容的壁畫。清同治時期距今已有100余年,但壁畫顏色依然鮮艷,細節考究。

“每一幅壁畫上呈現四五個小故事,而每一個故事又極具深意。例如劉備稱帝的故事,就是在告誡經商之人要謹記創業之艱,懂得團隊協作、互利共贏才是長久之道;又如劉備娶親的故事,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告誡商人做生意當誠信為本。”同行的紫陽縣文旅公司董事長夏開松講解道。

據了解,大殿內的壁畫之所以能夠保存完好,另有緣由。“新中國成立后,會館被改造成糧庫,為防止糧食受潮,正殿和過殿都用木板加裝了夾層。直到21世紀初,一場大雨使得夾層脫落,縣文物管理人員在查看災情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些壁畫。”夏開松說。

至此,以精美壁畫為代表的會館商幫文化重現人們的視野,后經過歷任政府的維護修繕,該會館得以存續至今。2013年,北五省會館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上興起的商幫,不僅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承載者。同樣,一個地方的商業繁榮不僅靠精神引領,還需要制度規約,在瓦房店泰山廟前的山貨條規碑上,我們可以窺見這里曾經成熟的商業貿易。碑文共十條,對各類山貨過秤要求、摻假處罰等都做了明確規定。

盡管經濟業態、貿易方式、商業模式都隨著時間發生著改變,但總有一些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深埋人們心中,成為共同的價值遵循。狹義上看,我們可以稱之為企業文化,但廣義上來看,誠實守信、達則兼濟天下等理念早已內化為國人的價值準則,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3 茗香四海 輝煌傳世

在“榷茶制”終結之前,從紫陽西去的茶馬古道上,主要行走著茶商馱隊和“背佬兒”(腳夫)。到清雍正年間,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茶客也參與進來,這些客商被紫陽山民稱為“毛葫蘆”。他們帶上鹽巴、皮毛、當歸、枸杞、藏紅花來到大巴山進行貿易,換回風靡西北的紫陽茶。

如今,“毛葫蘆”早已銷聲匿跡,但是在茶人江祖友看來,那些對“毛葫蘆”的傳奇故事的記憶,成為他日后在茶葉市場上開疆拓土,行走江湖的原初動力和某種機緣。

紫陽茶商江祖友妻子的祖上在紅椿鎮鐵鋪埡子經營棧房。早年間,她家每到茶季便有“毛葫蘆”入住,他們先請她家人幫忙買茶;然后請人把茶葉中的黃瓢、老梗揀出來,再把茶葉噴水發潮,把黃瓢、老梗摻進去,裝進麻袋壓緊打包;最后把這些茶包曬上三天三夜。

“這樣的方法等于是做了一塊壓緊的大黑茶,不僅打包方便,也促使茶葉完成了二次發酵。他們大都是穆斯林,本來是不住客棧的,但是野外住宿容易遭遇搶劫,漸漸地,也就適應住棧房了。棧房的人給他們提供食宿、幫助買賣,從中賺取中介費。”江祖友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1951年,甘肅“毛葫蘆”馬尚義、馬萬德等5人在宦姑灘買茶,因為甘肅還沒有實行路條,不得返鄉。后在宦姑灘茶商沈慧慈、王天仲、劉光右的“保條”擔保下,宦姑鄉公所開具了路條,這幾人才得以返回。自此,“毛葫蘆”在紫陽絕跡。

雖未親眼見過這些遠道而來的商人,但是沿著古道奔赴東行的商人形象深深刻在了江祖友心里。

茶馬古道雖已沒落,但是紫陽茶不會沒落。20世紀80年代,江祖友也開始走上了這條茶馬古道,一路西行闖市場,在銀川市場,茶葉銷售規模從最初的幾十斤,到后來的幾萬斤再到幾十萬斤,昔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再次有了紫陽茶的“身影”。

“我覺得是西北市場成就了我。正是這條古道,開始了我的茶葉事業。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今后應該會和紫陽茶‘糾纏’一輩子了。”江祖友打趣道。

如今,江祖友的公司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紫陽首屈一指的茶企。

2020年,紫陽全縣茶園面積達25.28萬畝,年茶葉產量8805噸,產值21.09億元。2019年,紫陽富硒茶被登記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20年,紫陽富硒茶入選第二批中歐互信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相較于過去,今時今日的紫陽茶無論從規模還是產量,抑或是發展前景,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茶馬古道的興旺與茶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即便古道早已淡出歷史舞臺,但是由其衍生的文化元素正在被挖掘、重塑。那些人氣十足的景區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游覽茶山成為人們新的旅游體驗方式。正所謂億萬斯年古道沒,茶香悠遠飄千載。

(責編:麥文雄、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