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硬科學“軟”下來、“活”起來
今年72歲的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退休之后通過短視頻科普物理常識,她用鐵鍋演示天眼、用掃帚模擬太空中的宇宙射線……“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激發(fā)了人們學習探索物理的興趣,吳於人吸引粉絲百萬,成為年輕人競相追捧的“網紅”。
掌握科學知識和奧秘,是每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科普作品把教科書里的抽象概念、定理公式變成生動形象的表述,以走心入心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激發(fā)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在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從來不缺忠誠的受眾,《十萬個為什么》歷久彌新,《三體》流傳廣泛,“不刷題”視頻大火,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當前,人民群眾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這為繁榮科普創(chuàng)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與人民群眾“井噴”式的科學需求相比,優(yōu)秀科普供給還存在原創(chuàng)作者偏少、創(chuàng)作能力薄弱、創(chuàng)作理念和手法落后、作品形式僵化單一等不足。這些問題如同一道“高墻”,隔開了科學與民眾,影響著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讓硬科學“軟”下來、“活”起來,是必須認真對待的一項時代課題。
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和科研單位要高度重視,強化措施,搭建平臺,鼓勵引導科研人員,尤其是離退休的老專家、老教授參與科學普及推廣工作,繁榮科普創(chuàng)作,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養(yǎng)。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轉變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新表現形式、豐富傳播手段,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備新時代特點、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的科普新品新作。
要牢固樹立科學意識和受眾意識。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短視頻,需要給觀看者以知識、以思考、以啟迪。對科普視頻來講,借助酷炫的技術、宣傳上的包裝固然是必要的,但只有提升視頻的科學意識、受眾意識,深入挖掘科學知識背后的價值與內涵,才能讓粉絲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發(fā)揮科普作品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硬科學“軟”下來、“活”起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科學、思考科學,就會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