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都彌足珍貴,我們的努力多么有價值”
——陜西省人民醫院重癥醫療隊戰“疫”紀實
今日上午,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通告稱,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即日起,全市降為低風險地區。
“總體看,陜西全省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陜西省疾控中心主任劉峰表示,但仍要加強對隔離點、隔離病區的管理,以及對解除隔離、境外歸國、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來陜返陜人員的管理,嚴防局部反彈和輸入風險。
陜西戰“疫”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一個多月來,他們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主戰場,不懼危險、日夜奮戰,全力以赴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將一個個病人治愈出院,讓患者重獲生機,他們是患者的保護傘,他們是最可敬的白衣戰士。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重癥醫療隊作為新冠肺炎救治團隊中的“王牌”戰隊,工作強度和感染風險都非常高。
5小時接管45位患者,24小時不間斷監測研判病情,一個多月來輾轉兩家醫院、三個病區,一張張值班表,一次次會診報告,記錄著陜西省人民醫院重癥醫療隊80多名隊員援助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重癥病區抗疫的日日夜夜;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奔走在一張張病床間;他們深知唯有全力以赴,勠力同心,才能不負生命重托。
5小時接管45位患者
2021年12月25日凌晨三點,省人民醫院重癥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西安市胸科醫院重癥病區。張怡作為重癥醫療隊的隊長,經過ICU十五年歷練以及武漢戰“疫”考驗的她,對病人溫柔體貼,做起事情來異常冷靜果斷,嬌小的身體里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重癥醫療隊的隊員們在討論病患救治方案。
時間緊,任務重,張怡帶領隊員們緊急對病區45名病人進行管理摸排。時間就是生命,所有工作都要從頭開始,感控部署、流調、完善基礎病史、評估患者的危重程度,下醫囑,查看檢驗檢查單.....時至今日,重癥醫學醫生史曉娟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深感艱難。
分配到污染區的隊員們挨個敲門與病人溝通,摸排情況,并進行初步檢查。清潔區的隊員們通過電話與病人溝通病情,完善病例,整理報表,開展流調工作。五個小時內,省人民醫院重癥醫療隊完成了所有患者的流調、報疫卡工作,并篩選出了可能轉為重癥或者高危患者的情況。當天上午八點,配合專家組成員圓滿完成初次查房工作。
“我們在出征前進行了嚴謹細致的培訓,對于應對短時間內接管大量患者是有準備預案和工作分配的。”張怡表示,進入病區后,他們也會因地制宜,及時補充培訓,動態調整管理辦法。
24小時不間斷監測研判病情
除了團隊整體的協調管理,重癥患者的規范化、精準化、個體化治療是醫療隊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介紹,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快、變化大,任何一個病程節點摳不住,病情將不可逆轉。對此,重癥組提前做好了包括困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ECMO等各種治療預案,同時還結合每一位患者基礎疾病等特點,制定了詳細、可量化、精準化的治療方案。
“比如,每天4個班次醫護小組接力,為每一位重癥患者進行呼吸力學24小時監測,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達到有效通氣及肺保護的雙重目的。”張怡說。
病患楊先生與重癥醫療隊隊員合影。
2021年12月31日,56歲的楊先生由于新冠肺炎合并冠心病嚴重病變,由普通病區轉入重癥病區。
“病人當時在吸氧12升的前提下,氧飽和度只有70%,兩肺均為白肺,心肺功能不佳。”史曉娟回憶道,在新冠合并二次心梗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心源性猝死,是當時病情最危急的一個病人,ECMO已經備在床邊。
由于病情緊急,楊先生入院前三天需要24小時使用無創呼吸機通氣。
為了保證病人攝入足夠的營養,醫務人員只能臨時脫下呼吸面罩給病人喂食腸內營養粉,吃完后要及時帶上面罩,并保持俯臥位通氣姿勢。為了平衡病人心肺功能,保障病人狀態平穩,醫護人員每隔一小時檢測病人尿量,精準管理液體出入量。
“經過10天24小時不間斷床旁治療,病人成功脫離無創呼吸機,氣短癥狀好轉,避免了氣管插管和上ECMO,這個患者終于轉危為安了。”史曉娟感嘆道。
舍不得離開病人,哪怕是一秒鐘
重癥醫療隊隊員在對患者進行救治。
隔離病房的病床邊上,監護儀發出各種警報聲,這就意味著重癥醫生要隨時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冷靜應對,及時決策。
“在重癥病區,我們舍不得離開病人一秒鐘,生怕離開的那一瞬間會出問題。”在重癥醫療隊隊員杜茜看來,情況比較緊急的病人,從上到下,從頭到腳,渾身插滿管子,任何一條管路都是生命線,哪怕是一個翻身,血壓都可能急劇變化。
除了治療的問題,隔離病房的陌生和對新冠肺炎的恐懼,讓患者們常常深陷焦慮。醫療隊的隊員們在治療之余,也想盡辦法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據杜茜介紹,曾經有位患者提出為何讓他天天趴著卻不給他打針吃藥的疑問,在經過醫療隊員耐心解釋俯臥位的重要作用后,這位患者不僅自身積極配合治療,還不忘鼓勵其他病友好好配合治療,動不動就會說“放心吧,有他們在,你肯定沒事。”就這樣,其他患者也學會擺出“老同志”的姿態,將同樣的話說給后來的患者聽。
“臘月十五那天,月亮特別圓。凌晨上班的時候月亮陪著我,下班時,我一抬頭,發現月亮還在。”杜茜感嘆道,“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每個生命都彌足珍貴,我們現在的努力,是多么有價值啊!”
27歲的張龍龍,是省人民醫院重癥醫療隊護理一組的組長,也是組長中唯一的一個“90后”。
多年的重癥醫學科護理工作經驗使張龍龍在這次抗疫過程表現得格外出色,在他任組長期間,無不良事件、無院感暴露發生。
工作上的張龍龍積極、樂觀。但偶爾也會經歷“破防”的瞬間。
患者劉奶奶是張龍負責照顧的病人之一,她在病情穩定后需要轉入普通病區。
“奶奶提出要抱抱我,這直接戳中了我的‘淚點’。”張龍回憶道:“奶奶說因為我穿著防護服看不到我的臉,所以想在轉出前抱抱我,但院感要求我不能擁抱奶奶,現在想起來心里都有些難受。”
談及這段抗疫時光,張龍龍有不一樣的體會。“近距離接觸了很多專業能力很強的大咖,深刻明白了在傳染病患者救治中,‘院感是第一位’這句話的意思,無論是在認知還是專業能力上,自己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時,張龍龍也提出了“高壓工作環境下,年輕隊員要多開玩笑,調節氣氛”的建議。
團隊中最小的他,首次直面工作中的“大陣仗”
97年出生的白建霞,性格活潑、愛笑愛鬧。
2022年1月1日元旦當天,省人民醫院支援定點醫院重癥醫療隊病區里響起了《歌唱祖國》的旋律。一位年輕的醫護人員歡快打著拍子,歌聲格外響亮。
這個帶著大家唱歌的小伙子,名叫白建霞,是重癥醫療隊第三組中最年輕的隊員。97年出生的白建霞,性格活潑、愛笑愛鬧,由于年齡最小且是團隊中唯一的男孩子,他很自然的成了大家的“團寵”。
“雖然我是整個團隊最小的,大家都很關照我,但這不可以當作偷懶的借口,相反,我最年輕,臟活累活更應該搶著干。”白建霞說。
回憶起在重癥病區抗疫的日日夜夜,讓白建霞最難忘的莫過于那次的“大陣仗”。
“那個重癥患者大概一周沒有排便了,弄了滿滿一床。雖然我再過5分鐘就要換班了,但沒辦法啊,那就干唄。”白建霞回憶道,擦洗身體、換水、翻身,換床單被罩,更換護理墊,打掃衛生,整個流程下來用了快2個小時,“那天組員們都說我是‘屎殼郎’”。
24歲的病患小胡,由于在普通病區沒有堅持按醫囑俯臥位,病情加重轉入了重癥科。見面第一天,醫生白建霞與病人小胡,兩個95后之間的“醫患關系”就格外“緊張”。
小胡仍然我行我素,不吃飯,不堅持俯臥位。白建霞有點著急,“她跟我一樣大,年輕人應該是好得最快的。”
為此,值班時白建霞就站在小胡床前監督她,“我陪你說話,你堅持俯臥”;為讓小胡吃飯,白建霞更是用盡渾身解數“死纏爛打”、“軟磨硬泡”,最終,小胡在小白的照顧下,病情慢慢好轉。
“她跟我說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見像我這樣的醫生。”白建霞回憶道,小胡時常說身體不舒服,吃不下飯。但當看到醫生們這么辛苦的付出,她也就強撐著吃兩口。
談及病區的醫患關系,白建霞也有自己的看法,“醫護人員不要把自己當作醫護人員,也不要把病人當作患者。心理地位平等了,雙方就會都輕松愉快一些。”
來自陜西省衛健委今日通報顯示,自2021年12月9日以來,陜西全省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2080例,其中西安市2053例、咸陽市13例、延安市13例、渭南市1例,其中出院1812例、在院268例。
歲月靜好的背后,離不開醫務工作者無畏的前行,執著的堅守;醫者仁心、敬佑生命,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要全力以赴。(視頻、圖片由陜西省人民醫院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