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非遺傳承 百花齊放
民歌、秧歌、說書、石雕、腰鼓、剪紙、九曲黃河陣、嗩吶、泥塑……陜西省榆林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準在榆林設立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近年來,榆林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方針,以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破解保護難題,實現活態傳承。
立項目 建場館 非遺資源留得住
榆林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9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1個、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27個。為加強非遺保護,榆林市專門印發相關政策法規文件,使非遺保護傳承依法依規有效推進。
榆林還將非遺保護、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納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1年以來,綏德縣、橫山區、神木市、定邊縣、榆陽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橫山區還被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陜北民歌之鄉”,榆陽區還被命名為“中國民歌之鄉”。
位于榆陽區的陜北民歌博物館,是集收藏、陳列、展演、研究、文化傳播于一體的功能性音樂博物館。2018年5月開館以來,共接待游客45萬人次,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標。
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級非遺展示館1個,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傳習所(基地)119個,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單位8個,有中國傳統村落24個、省級傳統村落77個。
上舞臺 進校園 傳承文化看得見
近年來,榆林累計組織陜北民歌、陜北秧歌、榆林小曲、府谷二人臺、陜北說書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集中展演2000多場次。文旅部門在榆林老街開辦了非遺小劇場,每天組織非遺項目展演。自2018年2月至今共演出735場,踐行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讓市民和游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成為榆林古城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榆林市縣文旅與教育部門建立協作機制,推進非遺普及教育工作。目前,全市已有13個非遺項目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榆林市民間藝術和戲曲研究院、市文化館組織開展社區居民曲藝、陜北秧歌、陜北民歌等培訓活動,對非遺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
同時,根據社區居民需求,采取整臺演出、名段集萃相結合的方式,選擇傳統戲劇、曲藝類非遺項目進社區演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促消費 帶就業 激發活力惠民生
2017年以來,每年春節期間,陜北婆姨剪紙藝術展、陜北秧歌展演、千人演唱陜北道情、大型火判官、千人橫山老腰鼓、百人嗩吶、陜北說書、定邊賽驢會等各類原汁原味的陜北年俗文化在榆林各地密集展示。
瑰麗多姿的非遺魅力在“陜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中大放異彩,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別樣的體驗,更提升了榆林的旅游人氣,帶動了旅游消費,提升了文化旅游影響力。
隨著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加強,近年來,榆林涌現出吳堡張家山掛面合作社、綏德武文石雕廠、三邊巧婆姨剪紙合作社、定邊付翔爐饃廠等一大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優秀團體。
吳堡縣有發展手工掛面的專業合作社18個、以手工掛面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公司5家、家庭掛面作坊502個,打造掛面村1個(張家山鎮高家塄村),家庭掛面作坊戶均年收入達7萬元。
綏德縣成功注冊“綏德石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縣石雕雕刻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帶動周邊的石料采掘、加工、運輸等相關產業鏈,年收入達1.5億元。這些非遺相關傳統工藝項目,為促進就業、助推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當地供稿 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1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
- 2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
- 3陜西:以起步就是沖刺的勁頭 奮進虎…
- 4夏曉中任中共咸陽市委書記 楊廣亭任…
- 5西安市再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 活動軌…
- 6交通“女衛士” 撐起“半邊天”
- 7陜西代表團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
- 8文獻紀錄片《我們,從延安走來》登陸…
- 9王勇委員:建議加大文化企業財稅金融…
- 10人民網2022年全國兩會專題上線
- 11西安1例確診病例軌跡公布!
- 12已出現第三代病例!進出西安需注意這…
- 133月8日陜西再增7例本土確診病例 …
- 14陜西新增11例本土確診病例
- 15西安市新增3個中風險地區
- 16陜西職工徐立平劉湘賓入選“大國工匠…
- 17“她”力量|149個先進個人和集體…
- 18始終保持高度警覺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 19微光成炬 讓雷鋒精神在兵工人身上傳承
- 20陜西代表團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