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縣的“人才經”
——延長縣人才強縣戰略實施觀察
一個西部脫貧縣,怎樣吸引到院士的關注?
一個偏遠山區縣,怎樣讓返鄉大學生安心創業?
一個留守群體較多的縣,怎樣培育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和很多欠發達地區一樣,在黃土高原、黃河岸邊的延長縣,人才匱乏、技術薄弱是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破解人才助推產業發展難題,2022年以來,延長縣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總結經驗,深化“人才(院士專家)+院校+企業+項目”機制,探索建成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動能。
引進一位院士,培育一個增長極
1月12日,陜北年味漸濃。在延長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內,陜西興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趙斌正和團隊加班加點,為公司今年即將開建的50萬噸廢鹽資源化利用項目做各項準備工作。
“政府為我們項目提供‘24小時保姆式’服務,讓我們對于項目的落地和推進有了極大的信心。”趙斌告訴記者,他是去年5月跟隨周春松院士來到延長縣的,“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會來延長這樣的西北山區縣,參與建設一個上百億元的環保產業園。”
“人才是第一資源。延長縣作為欠發達地區,人才總量不足,引進人才難、引進高端領軍人才更難。為破解人才助推產業發展難題,我們不斷在引才、用才、留才上下功夫,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不斷向各領域高層次人才拋出‘橄欖枝’。”延長縣委書記曹林虎說。
周春松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高難廢水處理和環境污染物治理專家。2022年5月,在他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不久,延長縣向他發出了建站邀請。經過多次磋商,雙方決定成立延長縣周春松院士工作站,并聘請周春松為延長縣高質量發展首席專家。
“引進一批院士專家、帶來一支創新團隊、引領一個產業項目、培育一個經濟增長極。周春松院士是環保領域高端人才,他的到來會為延長縣工業發展注入智力動能、科技優勢,帶動延長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延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史奇說。
聚焦周春松院士及團隊在環保治污、精細化工等領域的科技成果,延長縣積極尋求與他的深度合作。去年9月,周春松院士在延長縣注冊成立陜西興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投資200億元建設延長縣環保產業園,項目運行后可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利稅40億元。目前,50萬噸廢鹽資源化利用和“中試基地”兩個項目已全面啟動,投產后可實現產值40億元、利稅6億元以上,將成為延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留住一個人才,帶動一群人致富
“回家鄉創業這幾年,我最自豪的事情莫過于帶動了一個村子的產業發展。”在延長縣管村,青年創業者王剛回顧了自己在家鄉的創業史。
2016年,29歲的王剛躊躇良久,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在西安打拼了4年的事業,回家鄉發展蘋果產業。“我大學學的是電子商務,那幾年各大電商平臺剛開始在縣城發展起來,我就順勢而為,注冊成立了延長星火燎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王剛說。
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王剛很快和蘋果種植大村——管村達成了合作協議。按照“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延長星火燎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500畝矮化密植蘋果園為示范基地帶領全村發展認養農業新業態,通過土地流轉、托管營銷,將全村1600畝果園全部納入認養體系。
“王剛在標準化種植上的示范帶動,讓全村的果農每斤蘋果多收了5毛錢。大家嘗到了甜頭,都愿意跟著他干。”管村黨支部書記呂旭說。
在王剛心里,他的創業并非一帆風順。“在山區縣種果樹,種植技術和公司的現金流都曾遭遇挑戰,但幸虧有政府對創業人才的各種政策幫助,讓公司在起步的這幾年里少走了很多彎路。”王剛說。
2021年,在延長縣政府的推介下,王剛成功入選延安“圣地英才計劃”。“留住一個創業人才,帶動的是一個村乃至一個鎮的振興。對于有志創業的青年人才,我們有一整套完善的扶持政策。”張史奇說。
據悉,延長縣委、縣政府每年都會列支人才工作專項資金50萬元,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通過為各類企業提供項目審批、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服務,延長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現已入駐企業13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35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4家,登記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847萬元。
培育一批人才,實現穩定就業
正在學習陶藝制作的苗燕,在延長縣的人才政策中獲益匪淺。2021年9月之前,苗燕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家庭主要收入來自在外打工的丈夫。但一則招生公告,給了她改變生活的機會。
“當時我在朋友圈看到縣人社局發的公告,號召留守人員中有空閑時間的人,可以免費到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學習陶藝制作。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結果沒想到不僅真的學成了一門手藝,還為家里貢獻了一份收入。”苗燕說。
1月12日,在延長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的宜興·延長利永紫砂鄉村振興工場,記者看到,數十位學員正在老師肖遙的指導下,認真研究手中的制壺磨具,神情非常專注。
從最初學習制壺嘴、壺蓋等基礎技能,到現在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整個壺的制作,苗燕很是激動。她說:“老師們教我們教得很細致,教的方法簡單、通俗、易懂。”
肖遙介紹:“我們會判斷學員的學習情況,達到標準要求的,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勞動合同。他們既可以在延長縣工作,也可以去江蘇等地選擇更高層次的深造。”
2022年,苗燕共制作了40個紫砂杯和20個紫砂壺,都達到了商品化紫砂器具的標準。工場回收后,她得到了7000元的回報。
近年來,聚焦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延長縣扎實開展線上線下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實戰練兵、技術比武等,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2360人。通過項目派遣、企業帶動等方式,全縣實現各類就業9680人次,兌現就業創業補貼資金1000余萬元,發放創業貸款2700余萬元。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成為人才的潛力。延長縣留守人員較多,如果大家都能通過培訓掌握一門技藝,成為技能型人才,那么全縣的就業水平就會大不一樣。”延長縣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李論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