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三項改革”加速釋放科教潛力
9月10日,聽骨鏈畸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基于柔性傳感器的智能化防壓瘡床墊、一種新型防水型導管固定裝置等5個技術開發項目輪番登場。在醫療衛生領域權威專家、投資機構、企業代表的“注視”下,來自西北大學附屬醫院·西安市第三醫院的創業團隊進行了路演展示。像這樣聚焦醫療衛生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項改革”專場路演,已經走進陜西省多家醫院。
今年以來,陜西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拓面擴量提質增效,一方面加快推動“三項改革”從高校院所向醫療衛生機構、軍工科研機構、國有企業等延伸;另一方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不斷釋放科教潛力。全省“三項改革”試點單位已經從首批的75家,擴大至目前的150余家,預計到今年底將超過200家。
破解成果轉化難題
長期以來,“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時面臨的普遍問題。
2022年3月,陜西省委省政府在總結凝練西北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改革經驗、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在全省啟動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制度改革、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探索出一條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科技促進經濟增長的“陜西路徑”。
“‘三項改革’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堵點、痛點、難點,從操作層面破除成果轉化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陜西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馬云介紹。
2022年,在全面總結“三項改革”試點工作基礎上,陜西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會轉”“轉得慢”等問題,制定印發了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十條措施,包括“先試用后付費”“權益讓渡”“先投后股”等10個方面27條舉措,構建起更完善的政策體系。
今年2月1日,修訂后的《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正式實施,將“三項改革”相關舉措納入其中,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在此基礎上,陜西進一步將“三項改革”范圍擴大至醫療衛生機構和在陜國防科研單位。
截至目前,陜西省試點單位擴大至157家,9.3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施單列管理,2.5萬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研人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572家,576名科研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升。
近日,陜西又出臺《關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若干措施》,20條措施助力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
打通成果轉化之路
“‘三項改革’掃除了我們的所有顧慮。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我們的成果轉化進入快車道!”陜西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萬一說。
2022年7月,萬一團隊參加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項目集中路演的首場活動。很快,團隊“重組SOD高效生產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得秦創原春種基金首例針對省屬科研院所科創項目的100萬元投資。
2022年12月,陜西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轉讓授權專利3件,科研團隊橫向結余經費出資35萬元,團隊創辦了陜西科聚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成為陜西省科學院在“三項改革”過程中孵化的第一家科技企業。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中,陜西聚焦“不敢轉”“不會轉”,力促“轉成功”“轉得好”,多措并舉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通道,為成果轉化加油加力。
為加快成果落地轉化進程,陜西探索“以演代評”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通過系列路演活動,搭建科技成果與金融資本對接平臺,促進“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落地賦能產業發展。
“三項改革”推行以來,陜西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加力,轉化質效提升,全省新建17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成立了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聯盟和15個高校工作站,成功梳理并挖掘出千余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科教資源潛力加快釋放。
提升成果轉化質效
光子集成、飛秒激光精密智造、紅外血管成像……隨著以西安光機所為代表的科研院所的各項創新成果的落地,陜西千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快速發展。
“我們成立硬科技天使基金,打造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打造硬科技企業社區,一體化解決資金、服務、測試、協同的問題,打通科研成果產業化全鏈條。”西安光機所黨委書記孫傳東說。
西安光機所不是個例。“三項改革”不僅讓藏在“深閨”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和生產一線,更為陜西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新的改革動能。
在這個過程中,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成果轉化之路,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科研、中試、產業化”同步發展,西北工業大學貫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技術和平臺三條鏈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立“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產業化模式……
一批轉化的科技成果加速嵌入產業鏈供應鏈,加速推動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不斷為陜西重點產業賦能升級:培育形成航空工業、集成電路、先進結構材料3個國家級產業集群;現代煤化工、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持續鞏固提升;光子產業聚集企業320余家,產值突破300億元;氫能儲能產業初步形成制、儲、運、用產業閉環……(張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