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煎餅(美味館)
陜北腹地的子長山大溝深,溝壑山峁組成的紋路,是古老歲月留下的痕跡。在子長,要說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吃,非子長煎餅莫屬。
子長煎餅有大小兩種。大煎餅大如湯碗口,以卷涼菜為主。小煎餅小若手掌,以卷豆腐干為主。盛行的子長煎餅主要是小煎餅。這種煎餅小而巧、巧而精,配有豐富的餡料和湯料。
子長老城里的十字街,有十幾家煎餅館。每天天沒亮,這些煎餅館就開始準備做煎餅,熱氣騰騰的煎餅作坊里,傳出鍋碗瓢盆交響曲。
選用上好蕎麥用石磨去殼磨成糝子,磨好的糝子粒粒潔白如鉆、晶瑩剔透,是做煎餅的主要原料。做煎餅的手藝人,從西門坪挑回石縫里流出來的泉水,用來浸泡蕎麥糝子。手藝人把浸泡了數小時的蕎麥糝子,攤在一塊大案板上,用手掌反復搓揉成黏稠糊狀,再用篩子過濾去掉雜質,將濾好的精粉用水稀釋成糊狀,然后在鐵鏊上攤烙。每張煎餅在鐵鏊上不到3秒鐘就熟了,隨即晾在高粱秸稈做的蓋簾上,不粘連且透氣。成形后的煎餅薄如蟬翼,筋道有嚼勁。
手端一張煎餅,卷入鹵水豆腐干,澆上由米醋、蒜汁、韭花醬、辣椒油、西紅柿醬、辣醬等調和而成的湯汁醬料。一份煎餅下肚,酸辣爽口、飽腹解乏。再來一碗涼湯,美妙無比。煎餅皮的柔薄軟和、豆腐干的瓷實硬道、湯汁的酸辣爽口,糅合在一起,是伴我從小到大的熟悉味道。
小時候,村里有一戶人家做的煎餅很受歡迎。他做的煎餅皮薄餡多,蘸料用的都是好原料,特別是那秘制辣醬,香得讓人垂涎欲滴。他挑著擔子在周圍幾個村莊叫賣煎餅,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我央求母親也做那樣的辣醬。母親把秋天收獲的新鮮紅辣椒碾成糊狀,加入粒鹽和杏仁,盛到粗瓷盆里,放到墻頭上晾曬一個星期后,將辣醬裝進小罐密封。再過半個月后打開罐子,香氣撲鼻。母親做的煎餅大如鍋蓋,里面卷的是三絲涼菜,再蘸上新制的辣醬,香氣撲鼻,我狼吞虎咽,不一會兒便吃個精光。
有外地的朋友來子長,我常會帶他們去吃子長煎餅。一位朋友親見了子長煎餅考究的加工流程,又聽聞子長煎餅是古代災年和戰亂時誕生的一種應急食物,不禁肅然起敬。他感慨地說道,原來子長煎餅承載的不只是一道美食的意義,還有子長的歷史和文化。
子長人愛吃煎餅,一年四季皆如此。炎日里吃,內聚清涼消暑祛燥,隆冬時吃,滿腹酸辣聚氣抵寒。在子長,大街小巷常可尋見煎餅館。當我一次次從古老的中山街走到現代化的迎賓路和安定東路大街上,聞著那熟悉的香氣,看到了子長煎餅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了這方水土的過往和現在。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8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