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卻也乍暖還寒。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門診中醫醫師丁玲表示,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春季養生應當扶助陽氣,調暢氣機,調整身心,調攝飲食,讓人保持意氣風發的狀態。
春天多發病有肺炎、肝炎、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春季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季。鼻作為人的呼吸器官,與自然界的接觸尤為密切,外界因素容易引起鼻病。”丁玲說。中醫防治鼻病是把鼻與臟腑、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來綜合調理,中醫有內服中藥,外用針灸、刮痧、拔罐、穴位按摩、藥膳等多種防治手段。
以過敏性鼻炎為例,丁玲推薦針灸、刮痧、拔罐及穴位埋線療法。耳針療法,是取耳穴等穴針刺或壓穴3次,每次約20分鐘,使該穴位產生酸麻脹以及耳廓灼熱感。艾灸療法是取迎香、印堂、百會、足三里等穴,艾卷溫灸。刮痧拔罐法是先在迎香穴附近輕輕刮拭,重點是大椎、風門、肺俞、腎俞等穴位,以皮膚潮紅,皮下有痧點為度,完畢后可在背俞、大椎、肺俞、腎俞進行拔罐。穴位埋線法是選取人體雙側肺俞、耳門、足三里等穴位埋線。
丁玲認為,中醫講究“治未病”,未病先防,重在預防。以過敏性鼻炎為例,過敏性鼻炎對寒冷、花粉和具有刺激性的氣體尤其敏感,吸入冷空氣打噴嚏、鼻塞、流涕等癥狀明顯加重者盡量長期待在室溫相對恒定的地方,減少冷熱交替。對既往有花粉過敏史者,在花粉季節要盡量減少外出,如有條件可到沒有致敏花粉的地區短住。對于能引起常年性過敏的過敏原要設法避免,室內外塵埃、塵螨、真菌、動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屋內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要定期洗被褥和衣物,搞好個人衛生。
立春之后,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據《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為什么要“減酸”?丁玲說,因為酸性食物其性收斂,與春季陽氣升發之勢相悖。肝在春季應疏泄條達,故應“減酸”,以助肝氣升發。酸性食物有醋、山楂、烏梅等,而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鮮蔬菜等,既有利于發寒散邪,又可扶助陽氣,可搭配食用。
春季應時的新鮮果蔬多,既可清熱又利升發,如薺菜、莧菜、韭菜、茼蒿、香椿頭、枸杞苗、豌豆苗、蘑菇、荊芥、春筍、櫻桃等,助推陽氣的升發。要少吃性寒食品,如黃瓜、蓮藕等,以免阻止陽氣升發。可選用溫補之品,如蔥、姜、蒜、韭菜、芥末等。
為什么要“增甘”?丁玲分析,春季肝氣升發,如果升發過旺則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虛弱,那么肝氣升發必然受到影響,故應“增甘”以強脾胃。甘味食物:大棗、糯米、紅棗、桂圓、南瓜、牛肉、豬肚、山藥、蓮子(不包括蓮子心)、麥芽糖、蜂蜜、胡蘿卜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13日 第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