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核雕藝人李文斌正在果核上進行雕刻。 于晶 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是明代散文家魏學洢《核舟記》中的片段,以此贊頌桃核雕刻技藝之高明。
一個小小的果核,經過現代“奇巧人”的妙手,便出現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讓人嘖嘖稱奇了。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為原料雕刻成工藝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5月23日,記者走進寧夏銀川核雕藝人李文斌的工作室,探訪核雕藝術的魅力。
記者看到,工作室的面積雖然不足十平米,但整個屋子卻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屋內擺放著幾個簡約的展柜,里面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栩栩如生的核雕作品,不時有人進來觀賞,駐足停留間贊嘆聲不絕于耳。李文斌則坐在屋內一角,認真雕刻。一張桌子,一盞燈,一個果核,一把刀,時間仿佛在他細致的動作和專注的神色中變得靜止。
作為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核雕,在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傳承,較有特色。但在寧夏,核雕藝術卻鮮有人研究。
寧夏核雕藝人李文斌正在展示他雕刻好的作品。 于晶 攝
有著近30年的核雕經驗的李文斌告訴記者,他從十四五歲在電視上看到蛋雕開始,就癡迷上雕刻,先后去了江蘇、陜西等地學習核雕。剛開始學習核雕時,他還會時刻小心刻刀的走向,以免劃傷手,而現在的他對于刻刀的走向早已了然于胸。
現在的他雕刻一個作品一般需要兩三天的時間,但如果自己要創作一個作品,時間可能會很長。“核雕一般要經過選核、打磨、畫圖、雕刻這幾個步驟,如果是雕刻桃核或是自己創作的話,就要先構思,花費的時間就長了。”
李文斌說,選桃核一定要用八月后采摘的桃子。經過較長時間生長后,質地才會堅硬,顏色才會深沉,這樣的桃核更適合雕刻。在雕刻前,他會在桃核上進行按壓,通過這種方法判斷材料的質地是否適合雕刻。桃核質地堅硬、紋理復雜,創作者要從復雜的紋路中看出圖案輪廓、尋找美感。核雕做的是減法,每一次下刀都要既準又穩。
“都說杏核、橄欖核好雕,是因為這些都是平面,桃核則不然,它們的紋理錯落交織,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因為在藝術家的想象力中,那些亂七八糟的紋路就是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沿著想象的軌跡,運用嫻熟的技藝,將神、形、理、趣融方寸之中,于是就化腐朽為神奇,變桃核為藝術。”李文斌說。
談及未來,李文斌對未來樂觀地抱有期待,他說未來所有的追求都是在這方尺之間的雕刻桌上,人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足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核雕的市場會越來越廣闊;現在國家也重視傳統的工匠精神,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匠人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