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中生自慰免费观看唯美清纯,欧洲婷婷av一区免费看,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陜西頻道

習近平的信札丨尺牘深情寄青春

2022年05月05日08:41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原標題:習近平的信札丨尺牘深情寄青春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向航天戰線全體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并向他們提出殷切期望。

  提筆交心,見字如面。

  落款為“你們的同志習近平”的一封書信,讓遠方的學子倍感親切。

  時隔多年,信中一句“今后在學習、生活上如遇什么困難,可寫信給我”,至今溫暖人心。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一紙信箋滿載殷殷期許。

  跨越半個多世紀,從陜北黃土高原的青春歲月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深知青年的渴望,格外關心青年的成長,常常通過書信的方式同青年交流。

  一紙書信,情懷萬千也力量磅礴。

  2003年6月,福建女孩林冬梅收到了期待已久的一封信。這封信來自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

  1994年,林冬梅就讀于福建省平潭縣新門希望小學,家庭條件十分拮據。習近平通過共青團中央發起的“希望工程”項目與她結成“一幫一”幫扶對子。

  這個“快要輟學”的女孩的人生軌跡自此發生了改變。

  2002年9月,林冬梅考入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快完成大一學年的學習時,我迫不及待地寫信向習叔叔匯報,告訴他我是多么珍惜這來之不易又無比美好的大學生活。”不久后,林冬梅就收到了回信。

  十幾年間,從讀書到參加工作,從少年成長為青年,林冬梅一共收到了五封來自習叔叔的信。

  書信言簡意賅,卻寓意深長,指引著林冬梅的成長之路。

  “習叔叔在我心中播下了希望、奮斗、感恩的種子,教會了我踏實成長、自立自強,教會了我關愛他人、回饋社會。”

  如今,就職于福建省福州市教育服務與學生資助中心的林冬梅,也為更多的學生帶去了希望,改變了人生軌跡。

  溫暖的書信,點亮一個個希望,也讓多彩的夢想照進現實。

  1983年12月,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給河北農業大學正定籍學生寫了一封信。

  “習書記的來信有兩點對我們觸動很大。一是習書記非常謙虛,信里說“過去對你們一直關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諒解”“這里我想高興地向大家報告”,特別是信的末尾署名是“你們的同志習近平”,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現在回憶起來仍然對這個落款印象深刻。二是習書記在信中說“農村迫切需要農大學生”“家鄉的40多萬父老鄉親都在翹首以待”,讓我們感受到“挑梁扛柱”的責任,增添了“奮發圖強”的力量,激發了“獻身四化”的決心。”

  幾十年后,回憶當時收到信的情景,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曹兵海教授仍印象深刻:“現場掌聲響起,大家歡呼雀躍,心情非常激動,這一情景就像是發生在昨天。”

  錦書云中來,尺牘傳深情。“希望你們珍惜學習時光,練就過硬本領,畢業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給青年人寫信,勉勵大家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

  在河北保定學院,一塊巨石映入眼簾,上面鐫刻著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2000年,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保定學院的15名畢業生毅然放棄多家用人單位的錄用及繼續深造的機會,來到萬里之遙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中學任教。

  如今,他們已在且末縣的三尺講臺上默默奉獻了22年,為這個沙漠小城培育了一批批優秀學生。

  西藏、貴州、廣西……保定學院已有200多名畢業生將火熱的青春揮灑在祖國西部,用知識和汗水為這里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

  △在惡劣天氣中巡井是克拉瑪依“118中石大小伙伴”的“日常”。

  只有貼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118名同學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名是“118中石大小伙伴”。有時值班辛苦,發張自拍照,大家相互鼓勁;每當“解鎖”一項工作新技能,在群里曬一曬,就能收到各式各樣的點贊表情……這是他們的“青春奮斗紀念冊”。

  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在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因為中國夢,我們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奮進的深沉力量。”“我們挖掘的是歷史,也是屬于民族、屬于自己的意義。”2013年4月28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學生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參與以“中國夢”為主題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和野外考古實習的所思所想。

  同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肯定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理想和追求。

  “我們考古人首先要敞開大門,主動去展示自我”。北大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生徐斐宏畢業后,立志于講好博大精深的歷史故事。2021年1月,由徐斐宏擔任負責人的三星堆3號祭祀坑的發掘工作正式啟動。舉世矚目的青銅大面具正是在3號祭祀坑發掘出土。

  △青銅大面具

  “青銅大面具應是商周時期陳置在神廟中供人膜拜的神器,是全世界同時期出土的最大面具。”目前,徐斐宏正帶領團隊繼續研究祭祀坑出土文物,形成報告文章與編撰圖錄,深入解析三星堆蘊藏的歷史密碼。

  在青年考古人看來,堅守心中的“考古夢”,講好文明探源的歷史故事,是為實現“中國夢”寫下的生動注腳。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中,“80后”比例超過一半。面對國外公司提出1.5億歐元的天價咨詢費,并斷言“中國人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他們沒有氣餒,而是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最終實現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

  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

  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閃耀著青年的力量與智慧。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述魯迅先生的話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中,總書記這樣寫道。

  封封書信,承載著希望與夢想,激勵大家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這些寫給青春的書信,跨越時間飛越山海,也溫暖人心催人奮進。

  我們都是讀信人。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姍姍

  監制丨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程昱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楊彩云

(責編:白鴿、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