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中生自慰免费观看唯美清纯,欧洲婷婷av一区免费看,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陜西頻道

指尖與青藤的“對話”

——四代人的非遺傳承之路

本報記者 楊小玲 付玉瑋
2022年07月04日09:41 | 來源:陜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指尖與青藤的“對話”

憑借精湛的藤編技藝,陳良順成為“漢中藤編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良順藤編”產品展示區里風格各異的藤編產品。 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6月8日,記者來到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剛一走進院子,20多個已經包裝好的藤椅整齊地擺放著,正在等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編織車間里,10多名藤編工人正在忙碌,加緊制作今年供網店銷售的藤椅。“每年的春夏時節,都是藤編產品銷售的高峰期,最近又恰逢電商大促,我們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力求讓每一件產品都能盡早送達客戶手中。”該公司負責人、漢中藤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良順告訴記者。

■ 藤編世家傳承技藝

陳良順在車間內走走停停,不時地為工人進行技術指導。工人們的手指翻飛間,一根根藤條穿過椅背骨架,讓原本“骨感”的椅子瞬間“豐滿”和靈動起來。看著這些握著藤條的靈巧的手,陳良順的思緒不由得飄得很遠……

陳良順家是藤編世家。從7歲起,陳良順就時常注視著父親陳太坤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一根根柔軟的青藤,在父親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變幻成各種造型:有時是一把椅子,有時是一個籃子,有時是一頂草帽……偶爾,父親也會用青藤編一只小蚱蜢來逗他。這些,都成為陳良順童年時期最難忘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日子過得比較清貧。陳太坤憑借從父親那里學來的精湛出眾的藤編技藝,編織出各種精巧的藤椅,背著藤椅走街串巷售賣。那時藤椅是比較時尚的家居用品,一把藤椅的價格是7元,即使是陳太坤這樣的能工巧匠,也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編出一把椅子。靠著銷售藤椅,陳太坤不僅維持了全家人的生計,還使他家成為那個年代人人向往的“萬元戶”。

看著鄉鄰們投來的羨慕眼光,陳良順意識到,原來生長在家門口的毫不起眼的青藤竟能創造出這樣的價值。1986年,年僅15歲的陳良順開始跟隨父親正式學習藤編技藝。“咱們這兒做藤編的人很多,但你爺爺的藤編技藝曾讓四里八鄉的人都非常佩服。從我小時候起,你爺爺就常常告訴我,學習藤編這條道路非常艱苦,沒有任何捷徑,只有耐心、細心和日復一日的堅持。”陳太坤語重心長的話至今回蕩在陳良順耳邊。

看似柔軟的藤條把十指磨出一個個的血泡,鉆心地痛,陳良順咬咬牙堅持了下來,手上很快結了一層厚厚的繭子。藤編工藝繁復,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包括蒸煮、剝皮、彎制骨架、纏繞、編織,以及刮膩子、打磨、上漆等。父親細細地教,陳良順認真地學。“一把椅子想要坐著舒服、用得長久,從制作之初就要精心考量,既要貼合人的身形和弧度,也要盡量做得結實、輕巧。看似簡單的一把椅子,實際上踐行的是手藝人的工匠精神。”陳太坤告訴兒子。

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1990年,陳良順成功出師,他開始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每逢集市,他就用自行車載著椅子去售賣。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收益,陳良順的內心喜悅無比。

■ 讓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陳良順跟父親學藝初期,他們所做的手工藤編產品還比較單一,主要是椅子、凳子等,銷售渠道也很有限,全靠走街串巷地叫賣。慢慢地,陳良順不滿足于現狀,他開始思索如何打開局面,讓藤編產業發揚光大。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陳良順多次到云南、廣東、四川等地參觀學習,了解市場上暢銷的產品樣式,博采眾長。多次“取經”回來后,陳良順開始在傳統藤編技藝的基礎上進行樣式和品種的創新。從最初的幾件單一產品發展到后來的家具、裝飾、旅游工藝品3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為了擴大銷路,陳良順絞盡腦汁地跑市場,從漢中市的縣區開始,到陜西各個市縣,再到西北五省(區)大大小小的家具城,幾乎都有他風塵仆仆的身影。陳良順硬是用雙手和雙腿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2007年,陳良順將以往的家庭小作坊升級為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和南鄭縣(今漢中市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良順藤編”),一舉成為全鎮藤編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帶動當地100多戶村民從事藤編生產。

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認為傳統非遺手工藝費時費力,最終都要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可陳良順卻不那樣認為:“機器制作出來的產品雖然在外觀上更加時尚,但因編織技法不同,所以在舒適度、透氣性等方面,手工藤編有著機器生產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非遺手工藝只要通過不斷創新打開銷路,就可以永葆生命力。”

“良順藤編”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部分產品采用進口藤條,用機器加工制作,這類產品的外觀更加細密平整,也融入了更多的時尚元素;一部分產品選取當地優質青藤,堅持純手工制作,每一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匠心之作,也完整地保留了傳統非遺手工藝的精髓。

慢慢地,“良順藤編”有了知名度,在市場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周邊村民依靠藤編技藝有了一份額外的收入。“我們的就業方式很靈活,村民可以到車間來編,也可以在自家編好后拿到公司來,按時長或按件數領取酬勞。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家照看孫子的同時,也能編編小物件,補貼家用。”陳良順告訴記者。

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2009年,公司在何家溝村、龍池村等地建設青藤及木竹種植基地,免費為當地村民提供優質青藤及木竹種苗,長成的青藤及木竹由公司按市場價回收,形成了原料生產—加工成品—銷售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2015年,“漢中藤編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陳良順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良順藤編”對黃官鎮及周邊農戶的藤編技藝起到了廣泛的帶動和提升,推動了“一縣一產業”建設的發展。2021年,漢中藤編又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良順藤編”產品展示區,記者看到,光是椅子,就有辦公椅、咖啡椅、搖椅、躺椅等幾十個品種。除了傳統的椅、桌等大宗產品外,還有筐、籃、盒、箱以及藤編花瓶、手提箱、可折疊沙灘椅等各種設計新穎、風格清新的時尚產品,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很好地融為一體,一些產品還在西部文博會上獲得“優秀創意產品獎”。

如今,“良順藤編”發展了藤編、棕編、竹編、扇編4大產業,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平臺”的模式生產經營,帶動5個鎮的1100多戶村民從事藤編及其他編織生產,平均每戶每年增收8000元。

■ 為“非遺”插上互聯網翅膀

當古老“非遺”邂逅互聯網,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10年前后,不少人的購物方式從線下實體店開始轉入互聯網平臺。陳良順也隱約感受到了互聯網對于實體經濟所帶來的沖擊。2013年,他開始嘗試做線上銷售,但由于沒有經驗,不知如何去推廣網店,線上銷售成績并不理想。

一切改變,要從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說起。2016年,還在市場營銷專業讀大二的陳凌凱敏銳地覺察到要想讓家中的生意再上一個臺階,必須要依靠互聯網平臺的力量。于是,在學校里偶爾網購的他,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開一家淘寶店。跟父親溝通以后,父親很支持兒子的想法。很快,陳凌凱就在淘寶開設了“良順藤編”的店鋪。

2016年4月,“良順藤編”在淘寶店鋪正式上線后做成了第一筆生意,有客戶訂了兩把藤椅。“我和客戶的整個溝通過程是在手機上完成的,當時都有點不敢相信,拿著手機發了半天愣。”陳凌凱笑著說,“當年5月底就賣出了1萬多元的藤編產品,6月的時候突破了2萬元,后來就逐步步入網絡銷售的快車道。”

陳凌凱大學畢業后,陳良順放心地把“良順藤編”的網絡銷售部分交給兒子來打理。從包裝、物流到跟進、完善客戶體驗,陳凌凱在不斷嘗試的路上越走越穩。淘寶、京東、拼多多……如今,“良順藤編”的產品遍布各大電商平臺,并一直維持著穩定的銷量。

陳良順思忖:比起藤桌、藤椅等大件物品,棕扇的編織更加省時省力,只要銷量上去了,一樣能賺到錢,也更容易調動起農戶們編織的積極性,為非遺技藝培養更多的傳承人。

從2015年起,陳良順就嘗試著為棕扇打開銷路。當時周圍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空調和風扇,誰還會買棕扇呢?但陳良順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一種兒時的記憶,一定會有市場。”2015年,陳良順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賣出了4000把棕扇;2017年,在兒子的助力下,棕扇網絡銷量一舉突破了10萬把。曾經兩河鎮只剩下5戶編扇子的農戶,如今已經發展到了260多戶。

令父子倆沒有想到的是,2019年,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們的棕扇,訂購了1萬把作為贈送VIP客戶的禮物。“客戶要貨的時間很緊,對扇子的驗收標準也很高,我們最終交貨的產品只有五分之一通過了驗收。好在從事扇編的農戶很多,才得以順利地完成了這筆國際訂單。”陳凌凱說。時尚達人們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來自陜西南鄭的棕編小扇子,帶著“土味”的小扇子被互聯網帶出了國門,陳良順父子讓古老的非遺產品閃耀在世界舞臺。

近年來,陳良順父子還不斷探索漢中藤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途徑,以“非遺+直播”“非遺+產業”“非遺+文創”“非遺+研學”等形式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良順藤編”全年銷售額約5500余萬元,線上銷售額2000余萬元。

“《漢中藤編2021—2030年保護傳承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2028年建成‘非遺小鎮’的目標,這對漢中藤編產業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在做好非遺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將努力讓非遺產品更多地走向市場,讓古老的‘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陳良順信心滿滿地說。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