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工人員大增,延安南溝村何以人氣爆棚?
2月22日,記者跟隨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的“弘揚延安精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主題采訪團,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站在該村觀景臺上遠眺,成片的蘋果樹整齊劃一,像一列列血氣方剛整裝待發的戰士,縱使在天氣尚寒萬物肅殺的初春,也全然沒有丁點兒蕭索的感覺。
遠眺南溝村的蘋果園和櫻桃園(攝于2月22日)。 人民網 吳德鋒 攝
“我2011年剛來南溝村的時候,全村1000多人只有200多老人和小孩留守,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本村村民增加到300多人,農忙的時候還有1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最高峰的時候每天在南溝村務工的人達到300多人。”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告訴記者。
12年的時間,這個曾經“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兩委’干事難”的貧困村,變成人氣爆棚頻頻被媒體報道的“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陜西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和“國家3A級景區”,有哪些典型經驗可供借鑒?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和當地村民、村干部和延安市相關干部進行了深入交流,答案漸漸清晰……
人才是第一資源。這里的“人才”包括包抓薄弱村的各級領導,延安市副市長魏延安告訴記者,為了深化改革提高財產凈收入,延安市40名市級領導、350名縣級領導包抓435個低收入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整合各類資金1.12億元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包括帶頭的村支書,南溝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張潤生接受全村人的邀請,放棄外面掙錢的生意,帶領村民流轉土地發展產業,表示“砸鍋賣鐵也要帶領大家過上好光景”;包括專業的經營性人才,南溝村成立蘋果產業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幾個億的資金“涌”進來,得依托專業公司的人才優勢才能正常運轉起來。
分配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才能最大限度激發活力。帶動村民發展,得有一個集體經濟強大的村集體,村集體沒錢就沒實力,說話沒人聽?,F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得特別好的一個流行“打法”是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產業,然后村民入股集體經濟進行分紅。但是憑哪些資源入股,人口、土地還是資金?股份比例又如何劃分?凡是涉及農民基本權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必須看準了再改。南溝村當初計劃成立合作社,將村民閑置的土地進行流轉,方便整體規劃和開發利用,大小會議開了100多次,歷經無數次爭吵,最終才達成一致意見。
航拍南溝村(資料照片)。 南溝村村委會供圖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集體經濟的蛋糕做大了,村民才能享受到利益。而做大集體經濟得發展能掙到錢的產業,比如“就地取材”搞種植養殖,依靠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南溝村發展的第一個產業就是種植山地蘋果,隨著蘋果種植的成功,南溝村黨支部又帶領村民種起了櫻桃、油菜、南瓜等果蔬,建成了休閑垂釣園、沙地摩托車、木屋酒店等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慢慢擁有了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和勞動教育三大業態,實現了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活干,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2萬元。
若非生活所迫,誰愿意背井離鄉。12年的時間,南溝村從外面回來的村民和外來務工的人,加起來多了兩百多人,就是鄉村振興的一個最好說明。南溝村村民劉潤喜告訴記者,他和媳婦兒靠種蘋果和在南溝村景區打工,十來年的時間給大兒子和二兒子娶了媳婦兒,還攢了一筆錢準備給三兒子買房。這,就是鄉村土地給咱老百姓最實在的回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