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陜西丨告別“地趴糧” 新糧住“新房”
剛剛收獲的玉米,經過脫粒、篩選等程序,由提升機運至烘干塔內,通過循環干燥、冷卻后,又輸送至糧食倉儲庫。
一大早,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鄉那泥灘村的奧博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里,20多米高的糧食烘干機組馬力全開。
“今年玉米大豐收,合作社的烘干塔24小時連軸轉,趕緊把玉米送入‘新房’。”合作社負責人李長山告訴記者,“烘干是玉米入倉存儲的重要環節,能有效降低糧食存儲的損失損耗。烘干后,玉米的水分含量控制在14%,即使長期存儲,也不容易發霉變質,保證倉儲庫內玉米的品質安全。”
科學儲糧,耕好節糧減損“無形良田”。走進奧博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倉儲庫北庫,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糧倉內干燥涼爽,黃澄澄的玉米顆粒飽滿,整齊鋪展在四四方方的糧倉中,空氣中彌漫著玉米的自然清香。
“在糧倉內,我們設置了幾十個糧溫檢測點,并配備了智能檢測儀器,能夠實時查看糧倉內的糧食溫度。通過通風地籠等設備,不斷優化糧倉內的存儲環境,延長玉米的儲存時間。”李長山說。
“以前,收獲來的玉米就直接堆在院子里,‘地趴’的糧食省事,但真不省心。遇到惡劣天氣,容易生霉不說,糧食損耗也大。‘趴’在院子里的玉米,我們都會給苫上塑料布,但是一遇到下雨天,雨水還是會從下面滲進去。每次下雨,玉米都得受損失。”李長山算了筆賬。
變化始于2018年,奧博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烘干塔、糧食倉儲庫投入使用后,玉米存儲減損有了新手段,新糧不用再“趴”在地上,而是住上了“新房”。
李長山說:“科學儲糧是減少糧食損耗、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現在,通過日常巡查,經過烘干存入糧食倉儲庫的玉米,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損耗。”
告別“地趴糧”,“看天賣糧”變“看價賣糧”。“過去,怕玉米存久了會壞掉,我們是有多少玉米就往外賣多少。現在糧食倉儲庫通風、防潮,秋收的玉米放到來年春天,品質都不會有啥大影響。”李長山說,玉米住上“放心房”,好糧賣上好價的底氣更足了。
糧倉更新,新糧住上“新房”也讓周邊村民受益。李長山將合作社的糧食倉儲庫向周邊村子的鄉親們免費開放,鄉親們不僅可以將自家收獲的玉米存儲在合作社的糧食倉儲庫內,還可以隨時提取出售。目前,合作社糧食倉儲庫北庫超過40%的玉米,是免費為周邊村子村民們代存的。
“沒有了存糧的后顧之憂,糧食損失也減少了,享受豐收的農民又多了一份增收的喜悅。”李長山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6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