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中生自慰免费观看唯美清纯,欧洲婷婷av一区免费看,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陜西頻道>>陜西

昔日孤羽七只 今朝萬鹮翱翔

2024年01月08日09:46 | 來源:陜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昔日孤羽七只 今朝萬鹮翱翔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中心野化馴養大網籠。這里多次為國內外朱鹮再引入提供優質種源(2023年11月16日攝,資料照片)。穆騁攝

2023年12月26日,陜西天遇之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加工脫水豆角。穆騁攝

  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鹮,進入20世紀后,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全球朱鹮種群數量達1.1萬余只,受危等級由“極危”降為“瀕危”。其中,陜西境內朱鹮種群數量7700余只;朱鹮棲息地由最初被發現時的漢中洋縣姚家溝,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朱鹮保護被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

  從1981年的7只,到如今的萬鹮翱翔,陜西是如何做到的?從過去“人養鳥”到如今“鳥養人”,“朱鹮之鄉”洋縣走出了怎樣的發展之路?

  發現·保護 朱鹮“孤羽重生”

  “能夠留在洋縣和朱鹮相伴到老,我覺得很幸福。”2023年12月26日,86歲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朱鹮重新發現人劉蔭增告訴記者,他每天都關注朱鹮保護的消息,并期待國家朱鹮保護研究中心早日建成。

  受中國科學院委托,1978年至1981年4月,劉蔭增一行跋涉5萬多公里,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尋找朱鹮,然而沒找到。

  “當時,大家都認為朱鹮已經不存在了。我把總結報告都寫好了,但內心還是不安,于是再一次來到漢中進行詳細調查。”劉蔭增回憶。

  1981年5月,劉蔭增第三次來到洋縣。終于,在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一隅——姚家溝,他發現了世界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4只成鳥、3只幼鳥。

  拯救朱鹮的行動就此展開。

  陜西省、漢中市和洋縣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朱鹮的政策法規,對野生朱鹮及其棲息地實施嚴格保護。

  發現朱鹮后的第三天,洋縣發布了“四不準”公告:不準在朱鹮活動區狩獵,不準砍伐朱鹮營巢棲息的樹木,不準在朱鹮覓食區使用農藥化肥,不準在朱鹮繁殖區開荒、放炮。

  發現朱鹮后的第九天,中國首個朱鹮保護站“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在姚家溝成立。

  隨著朱鹮數量增加和活動范圍擴大,1983年,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成立。1986年,陜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在洋縣成立。2005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漢中朱鹮保護區”)。

  “1994年,我在野外拍攝的一張照片,上面有24只朱鹮,記錄了當時全球所有野生朱鹮集中覓食的場景。”作為第一批朱鹮保護者,漢中朱鹮保護區管理局原副局長路寶忠告訴記者,他們經常拿著望遠鏡、海拔儀在野外觀察朱鹮,掌握朱鹮的活動規律并做好記錄。

  朱鹮被發現后的20年內,朱鹮保護工作者研究解決了朱鹮的天敵防御、覓食地環境改善、人工飼養繁育等問題。

  “1990年開始,陜西啟動了朱鹮拯救工程,加強野外朱鹮種群保護,改善朱鹮覓食地、棲息地環境,發動群眾落實承包保護責任制。”路寶忠說。

  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支撐、政府社會協同、人鹮和諧共生”的朱鹮保護模式已形成。

  繁衍·復壯 從洋縣飛向世界

  覓食、理羽、散步……在漢中朱鹮保護區人工繁育中心,一個占地8畝左右的野化馴養大網籠內,54只朱鹮愜意地享受午后時光。

  “目前,整個保護區人工飼養朱鹮195只,其中人工繁育中心有120多只,其余圈養在華陽種源基地。這個大網籠模擬野外生存環境,有人工濕地、大樹。我們會投放朱鹮喜歡吃的泥鰍、魚、蝦,訓練朱鹮覓食、筑巢、繁殖的能力。半年后,環境適應力更強的朱鹮會成為野化放飛的備選種源。最近,朱鹮的洗浴行為非常頻繁,天晴時每天要洗一次。它們在為繁育后代做準備。”漢中朱鹮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段文斌介紹,大網籠在建成后的20多年里,多次為國內外朱鹮再引入提供優質種源。

  每只朱鹮戴的彩色“腳環”,是它們的“環志”,相當于“身份證”,記錄著朱鹮的出生時間、地點,編號和父母姓名。1987年及以后出生的朱鹮,包括野外出生的朱鹮,都要佩戴環志。它是科學研究朱鹮婚配、種群數量統計的重要依據。

  “我們保護區不僅要做好朱鹮人工飼養繁育,還要保護、研究、發展、壯大野生朱鹮種群,讓這一物種徹底擺脫瀕危。”漢中朱鹮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說。

  為了讓朱鹮種群加強環境適應力,2007年以來,陜西把秦嶺南麓的朱鹮分步驟向秦嶺北麓乃至全國多地擴散。

  2023年10月,陜西首次在陜北地區開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延安與榆林是朱鹮歷史分布區。將朱鹮引入陜北,有利于培養朱鹮在寒冷地區的適生能力。這是保護工作的新突破。”張躍明說。

  據統計,陜西累計野化放飛朱鹮500余只,對外輸出朱鹮超過300只,幫助外省以及日本、韓國建立人工種群基地20余處。朱鹮歷史分布地正在加速恢復。

  1985年至今,已有14只朱鹮漂洋過海開展“外交”活動。這不僅搭建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友誼橋梁,也展現了中國在生物保護方面的重大成就,提升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國際地位。

  2023年11月,陜西省林業局發布《朱鹮保護陜西方案》。方案明確,陜西將繼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推動朱鹮就地保護取得新突破;建好朱鹮保護研究中心,推動保護繁育技術取得新突破;講好陜西朱鹮保護故事,推動對外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這意味著,陜西將加快推動朱鹮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為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發展·帶動 從“人養鳥”到“鳥養人”

  1981年發現朱鹮以來,洋縣通過恢復天然濕地、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措施,給朱鹮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實現了朱鹮種群復壯。優越的生態環境也為洋縣發展有機產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以建設國家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地為目標,洋縣全力打造西北地區最大規模的有機產業園——洋縣綠色(有機)循環產業園區。“目前,園區落戶企業16家,初步形成食藥制造、酒水飲料、農副產品深加工3條產業鏈,涵蓋15大類111種產品。截至2023年11月,園區實現總產值36.7億元,聚集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俊濤說。

  園區內的陜西雙亞有機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創于1992年,是洋縣第一批探索生產綠色有機產品的企業,也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集品種培育、基地種植、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及物流配送于一體。

  “我們在全縣建立了有機稻米基地7個,帶動3500戶農戶發展有機稻米種植1.5萬畝;投資2.5億元打造了以黑米為原料的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實現企業獲利和群眾增收雙贏。”公司董事長周亞剛介紹。

  清洗、分揀、漂燙、脫水、烘干……在園區內的一家蘇陜協作企業——陜西天遇之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忙著加工脫水豆角。

  “我們主要做脫水蔬菜加工,帶動周邊10個鎮發展有機蔬菜種植。能有今天的發展,多虧了當地政府扶持。特別是洋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發放的3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解決了我們前期融資難問題。”公司負責人龐小元說。

  “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們累計向16家有機企業發放貸款2.87億元,向421個有機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2.02億元,服務全縣有機產業發展。”洋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馬秦龍介紹。

  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市場引領,科技支撐;龍頭帶動,協作發展……組合發力下,洋縣走上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

  洋縣先后獲評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全國朱鹮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朱鹮”“有機”相關產品基本實現名優產品稱號全覆蓋;

  2023年底,認證有機產品15大類111種,認證面積17.68萬畝,產值達16.4億元;

  發展有機稻漁綜合種養基地5066畝,建成大型有機厚樸、有機油用牡丹基地和有機牡丹系列產品加工生產線,認證的“有機豬”“有機雞”“有機魚”等產品填補了陜西有機養殖的空白;

  ……

  多年來積聚的綠色存量變成經濟增量,洋縣正聚力實現“有機產品向有機品牌轉變,有機大縣向有機強縣轉變,有機踐行者向有機引領者轉變”。

  “洋縣將緊扣‘綠色循環、生態宜居’發展定位,持續做好朱鹮繁育和保護工作;進一步強化‘朱鹮之原·有機洋縣’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斷提高有機產品知名度、美譽度;以生態為特色、文化為內涵、旅游為載體,建設朱鹮、有機、非遺、航天科技等文化產學研示范基地,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洋縣縣長張軍說。(穆騁)

(責編:鄒星、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